有约

首页 >> 要闻 >> 正文

利己还是利他不是社交单选题

发稿时间:2025-10-24 09:56:00 来源: 中国青年报

  期末考试前,自己对照老师圈的重点整理了一份复习笔记,舍友想借去复印,同不同意?小组作业里,有个组员几乎啥也不参与,需要你帮忙多做一份工作,答不答应?论文答辩前夜,朋友打电话哭诉,该不该陪?这些大学生时常面临的人际关系困扰,本质是“利己”与“利他”的冲突——想拒绝别人,怕被指责“利己主义”;顺从别人,又觉得自己像网上说的“讨好型人格”,委屈了自己。

  如何做好平衡呢?心理学家丹尼尔·戈尔曼提出的情商模型,也许可以帮大学生摆脱这种纠结。

  戈尔曼将情商定义为识别自身及他人情绪,并用这种信息指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。具体包含5个方面:自我觉察,即知道自己此刻的情绪及背后的需求是什么;自我管理,对象主要是自己的情绪;自我激励,给自己找到充足的行为动力;共情他人,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;社交技能,用沟通技巧建立和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。

  其实,前文提到的困境,都可以通过这5个方面找到更明智的解决之道。真正的高情商,不是简单的“二选一”,而是找到那个既照顾自己又不伤害他人的平衡点,让利己和利他实现共赢。

  首先,自我觉察是利己的起点。过度利他、习惯讨好别人的人,往往说不清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,只能通过不断满足他人需求的方式填补这块空洞。怎样觉察自己的真实需求呢?可以先观照内心,理清自己的情绪感受,这些都是需求的信号。比如,舍友借笔记时,你内心是委屈、焦虑、愤怒,还是产生了别的情绪?面对现在的情况,哪个方面发生改变后,能改善你的情绪或让情绪强度发生变化?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内心是委屈的,如果舍友用送礼物、郑重道谢等方式对你表达谢意,自己的委屈就会减弱,这说明你的真实需求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重视和回报;如果发现内心主要是焦虑情绪,那么自己的需求可能是在考试竞争中保持优势。

  如果你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过于强烈了,就需要自我管理,把情绪的强度控制在不会让自己“上头”的程度。这时,不妨提醒自己:别急着作出决定,先暂停一下。比如,舍友借笔记时,可以说“我先找找”;收到组员让你帮忙的消息时,先不要着急回复。在这段缓冲时间里,试着调节自己刚刚觉察到的情绪,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身边的一个物品或者自己的呼吸上,离强烈的情绪远一点,让理性回归一些。

  在明晰自己的需求之后,我们还需要足够的动力去行动,这就是自我激励。如果你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被喜欢或者避免被伤害,这种动机就比较脆弱,也容易失衡。可以问问自己:你更看重什么?是更想积累助人经验,收获互帮互助的圈子,或是单纯希望朋友过得更舒服,还是更希望保证自己的学习时间,想培养“拒绝的勇气”?这些动机本身没有高下之分,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重要度排序。

  共情他人是利他的基础,但也要看到,有些看似利他的行为,本质上起的作用却很小,因为这些行为只回应了表面请求,而没看见别人的真实情绪和需求。共情别人的关键在于倾听和提问,可以听完后先重复对方的话,然后再猜测对方的情绪,像觉察自己的需求时那样提问,从而进一步挖掘对方更深层的需求。当然,你并不需要满足对方所有的深层需求,仅仅是“看见”对方的情绪和真实需求,就能让对方感到被重视,这已经是一种利他了。

  最后,当你和他人的深层需求都摆出来后,如果发现你们的深层需求一致,那就再好不过了;即便不一致,你也可以用一些沟通技巧来达到双赢。比如,非暴力沟通可以帮你在需求出现矛盾时更好地讨论方案,用客观事实代替主观评判,用平和表达代替对他人的一味指责,用具体请求代替抱怨吐槽。再如,可以尝试“三明治沟通法”,即先肯定、共情对方,再讲自己的核心观点,最后提出积极方案。这样一来,即便你的最终决定是拒绝别人,也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用心。

  校园人际交往的两难处境,都是修炼情商、寻求共赢的契机。当你能清晰地聆听内心声音,真诚地顾及他人感受时,利己与利他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艺术。

责任编辑:宋静